李泽厚先是《告别革命》后是告别故土
2021-11-15 18:03:04
  • 0
  • 0
  • 8

      中国著名美学家、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时间周二(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逝世,享年91岁。

      这位哲学泰斗的去世,连日来又引发了一波互联网上的悼念文章络绎不绝,许多网友感怀李泽厚著作对自己的影响,同时遗憾这样的学者不会再有,因而在送行李泽厚时,告别的意味显得特别浓重。

      李泽厚一生著作等身,代表作有《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等。值得一提的是,李泽厚的名字被紧紧地与《美的历程》这本书捆绑在一起。在众多的国内外读者心目中,这不仅仅是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它凝练而又精准的概括与总结,它所散发的恢弘而又灿烂的气质,它的文字之美与思想之深刻,给无数读者带来过精神洗礼般的阅读感受。

      受李泽厚诸多著作影响最广泛的读者,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研究生这个群体。在那段被誉为最值得怀念的改开黄金年代,在时兴的“美学热”中,在这个群体读者的心目中,李泽厚几乎是独领风骚的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被这代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这是对李泽厚很高的一个评价。

      李泽厚于1930年生于湖南,1954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同时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以及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李泽厚生前曾到世界多所著名大学任访问或讲座教授,包括曾在2002年到香港城市大学任客座教授,谈到中国传媒美学。2014年5月9日,李泽厚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开讲“伦理学研讨班”。

      李泽厚最引人注目的著作和观点是90年代与刘再复撰写的《告别革命:李泽厚刘再复对话录》,此著作出版后,被众多中国近代思想史专家们誉为:为中国革命史观开辟了新观点,为学术界带来极大影响力。特别是两位学者关于教育的对话,其中预言了21世纪是教育世纪,教育应返回以塑造人性为根本的古典之道,因而教育的目的是重新培养健康的人性,教育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中发展一种健康的心理的预言,更是发人深思。

      李泽厚在1992年移居美国后,告别了生他养他的故土。他自此专注于他过去著作中的一些观点中引起广大读者的争论的诠释与解读,他曾这样表达过对美学的看法:“美学是很麻烦的问题,也是很复杂的题目,包括中国美学,也是很麻烦的问题。包括这个词就很讨厌,美学这词,中国本来没有这词的,是20世纪初从日本, 日本人搬过来的词。”

      晚年的李泽厚走进国内的公众视线的,多是因为他的一些“率性”言行,如在发表缅怀金庸的纪念文章中,说到自己上世纪90年代曾拒绝金庸赠送的6000美元,对金庸的“小气”颇有微词……这样的事情,在生活态度上,李泽厚是追求简单的人,他极少过生日,即便过,也只是与家人一起吃顿饭;在生命态度上,他希望“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在生前最后一次接受专访时,他留给读者的最后赠言只有两个字,“谢谢”。这些细节,显现了他为人处事通透、豁达的一面。

      在李泽厚的自我评价中,“孤独”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这既是他告别故土后的真实人生心态,也是他在学术研究上达到一定高度时的感慨。如果顺着这一关键词去理解他,或能明白那些他所坚持的与放弃的人生节操与风骨,想要了解中国哲学与美学发展历程,李泽厚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今年以来著名汉学家余英时与李泽厚先后去世,这俩位大师先后去世,都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与评论。他们俩人均是上世纪90年代因同一个原因移居国外的,去世后都鲜见国内主旋律对其报道,随着这代花果飘零的学者的离世,或是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作为影响过一代人的学术大家,李泽厚无疑是值得怀念的,而他一生的为人的的通透与简单,特别是他的“孤独”感,可以带人穿透他的著作,洞察到他生命内部最本质的情感。同时,也只有对逝者有足够的敬重,这些话才会引起共鸣。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